
学弟学妹们,大家好!我是学校2018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李璐,现就职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教育局,很高兴和刚刚步入大学的你们开展交流。
如今的你们正如十年前的我一样,面对人生一个新的起点,有兴奋与期待,也有紧张与焦虑;既有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,又有对未来规划的些许迷茫。学弟学妹们,大学时光,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成长阶段,是知识积累的“黄金期”、能力锻造的“奠基期”,更是职业规划的“关键期”。在校阶段要珍惜课堂学习、夯实专业能力、锻炼综合素养,尽早做好职业规划,要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、社会需求相结合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树立长远的职业追求。
人生的精彩,不在于身在何处,而在于心系何方。母校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技能,更是吃苦耐劳、服务奉献的品格底色。未来,请不要畏惧基层的“远”与“苦”,那里是最贴近大地、最需要青春力量的地方。我们立志用双脚丈量祖国山川,用实干服务一方百姓,把个人的追求融入时代发展的征程。我们坚信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奋斗,同样能书写无愧于青春的壮阔篇章。请大家珍惜在校时光,在自己选择的土地上深耕厚植,向阳生长!母校永远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和温暖的港湾。
祝学弟学妹们前程似锦!未来可期!
学长:李璐
2025年9月29日于新疆叶城
后附李璐事迹材料
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
——李璐的边疆教育答卷
“与其在熟悉的环境里重复,不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长。”2018年毕业季,当身边同学争相涌入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时,2015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李璐却坐上了开往新疆喀什叶城县的火车,投入西部教育事业。如今七年过去,这位小伙子已从基层教师成长为县教育局党建办副主任、教育团工委书记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赴西部地区工作不是“无奈选择”,而是青年建功立业的“成长沃土”。他的故事,为当代青年如何择业、为何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,写下了生动答案。
一、择业初心:“西部需要教育,我就去西部”
毕业时的李璐主动放弃家乡就业机会,背着行囊来到数千公里外的叶城县良种场小学。初到边疆,语言差异让课堂交流多了阻碍,干燥气候让他时常流鼻血,饮食习惯的不同让他接连几天吃不下饭,但当他第一次站上讲台,看到孩子们怯生生却又充满期待的眼神,所有顾虑都烟消云散。
“学生需要什么,我就补什么。”他主动接过学校没人愿担的“多面手”角色——既是语文老师,又兼任音乐老师、人事管理员和少先队辅导员。为了让音乐课贴近孩子,他跟着当地老师学唱《掀起你的盖头来》,把民族旋律融入教学;为了做好人事工作,他对着政策文件逐字啃,加班到深夜整理台账时,窗外的星光成了最常陪伴他的伙伴。

二、建功实践:“在基层破题,用创新干事”
2022年2月,因工作实绩突出,李璐被选拔至叶城县教育局,担任团工委专职委员。身份转变没有让他放松脚步,面对基层团队工作的瓶颈,他从制度建设入手,主导制定《党建带团队建工作方案》,手把手指导全县中小学规范少先队入队流程、严把团员发展质量关。面对资源短板,他主动对接上海援疆指挥部,推动叶城县与上海宝山区54所中小学建立“结对共建”关系。通过线上教研、教师互访、学生书信交流等形式,让边疆孩子接触到东部先进教育理念;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,他发起“石榴籽小先生”活动,动员全县132所中小学、十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,让孩子们在互教互学中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如今,“石榴籽小先生”已成为叶城教育的闪亮名片,教育团工委也先后获评喀什地区“优秀团委”、自治区“五四红旗团委”。
三、青春启示: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”
从2018年到2025年,七年时间,李璐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叶城教育。如今,28岁的他已成长为教育系统的青年骨干,他的办公室里,放着一本厚厚的工作笔记,扉页上写着: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不是口号,是每天的坚持。”七年里,他走遍叶城县近百所中小学,见证了乡村学校的教学楼越建越漂亮,看到了孩子们的普通话越来越流利,也感受到了边疆教育的蓬勃发展。
李璐的故事,不是个例。在祖国的西部大地,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青年,他们放弃优渥条件,选择扎根基层,用青春、智慧和汗水,在西部发展的蓝图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他们的选择证明:青年的人生,不仅可以有“诗和远方”,更可以有“西部热土”上的“大有可为”。